新闻|专题|省内|热线
时评|外媒|人物|网摘
视频|健康|网宣|公益|信息
足球|美食|农村|教育|公告
朝鲜族
长白山
2017-12-26 10:30:18 星期二
数字晨报 | 广告 | 好运传媒
首页>文旅驿站 > 正文
采取有效措施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更新时间2020-07-29 17:09:32      人民网
市民热线,我想说。
分享到: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必须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构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耕地保护不仅要以保障粮食产能为首要任务,确保“吃得饱”,还要为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奠定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实现“吃得好、吃得健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这一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再次表明,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守好基本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东北地区以珍贵稀有的黑土地资源而闻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吉林松辽平原为例,当地就有“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的美誉。回顾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开发北大荒时,面对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人们发出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赞叹。如今,东北黑土地上产出的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足见黑土地作为粮食生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看到,几十年来的高产稳产,不可避免会对黑土地肥力造成一定透支,出现土壤有机质下降等问题。

  还应看到,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高投入、高产出状态,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因此,要加强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让耕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更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抓手,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努力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守好用好“饭碗田”,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主动。

  以前拼面积、比产量,现在拼绿色、比质量,粮食生产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今,在东北农村,很多农家院子里都停放着免耕播种机。随着农民土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保护性耕作”正在黑土地上悄然兴起。例如,利用现代耕作技术让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数据显示,全秸秆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能增加20%左右。耕地质量变化是渐进性的,肥力流失小问题难发现、大问题难治理,恢复起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必须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构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让各类型耕地永葆肥力。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眼下夏粮已实现“十七连丰”,作为全年粮食产量“大头”的秋粮正处于田间管理关键期。耕地保护不仅要以保障粮食产能为首要任务,确保“吃得饱”,还要为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奠定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实现“吃得好、吃得健康”。像重视保护大熊猫一样重视保护黑土地,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推动大国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厨房转型升级,“中国饭碗”一定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阅读 ( )
分享到:
延边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所刊登的本网站原创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版权均为延边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所有,未经协议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延边新闻网Wap版、官方微博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篇通讯:再塑党的
阅读(2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4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61) 佚名
 
党的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
阅读(54) 佚名
 
习近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
阅读(62) 佚名
广告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动态|网站招聘|公益活动|联系我们|网站导航|网站荣誉|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 - 2017 Yb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