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省内|热线
时评|外媒|人物|网摘
视频|健康|网宣|公益|信息
足球|美食|农村|教育|公告
朝鲜族
长白山
2017-12-26 10:30:18 星期二
数字晨报 | 广告 | 好运传媒
首页>文旅驿站 > 正文
话说新农村:八个人咋种好千顷地
更新时间2020-07-31 17:34:25      人民网
市民热线,我想说。
分享到: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好种田“老把式”,培育好务农新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在吉林松原一个村庄,村里近1000公顷的土地,原本每家每户各自操持着,农忙时需要1000多人忙活。可现在,从种到收,只要8个人就全“包圆”了。地还是那片地,种地人少了,效益却增加了,每公顷玉米增产超过3500斤,再加上节约的成本,一公顷地能多收入三四千元。最让人惊叹的是这8个种地人,年龄都已不小。

  8个人种1000公顷地,还种得这么好,秘诀在哪?仔细推敲,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科技支撑,测土配方、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专家来村里教的现代农业技术全都被应用在了地里;二是规模优势,原来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通过村里成立合作社,土地逐渐集中连片,规模效应渐渐凸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配套服务跟得上,无论是春种、夏管、秋收,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各类农机服务给力,8位“老把式”把这地种得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奔头。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大量适龄劳动力离开乡村,留守乡村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出于对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担心,人们越来越关注“谁来种地”这个问题。的确,无论是经营土地,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缺少劳动力,地种不好,保障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发展现代农业也将成为无根之木。所以,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实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调动起他们的务农积极性。

  吉林松原这个村庄的故事,给了我们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一个思路。当适龄劳动力愿意出去务工,而留守老人又有着很高的种地热情时,可以通过完善相应的农业生产辅助支持系统、建立必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把地种好。种时有公司送苗、收时有合作社归仓、整个过程随时有技术人员指导,既能帮种地的农民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他们种地的能力和水平,也可以获得好的收成。

  应该看到的是,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农村人口减少是必然趋势。充实农业生产者队伍,更要从扩增量入手。下力气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吸引那些有志于农业生产的人返乡、下乡,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务农积极性,要把各项惠农、强农、兴农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提升务农效益,让他们增收有盼头。与此同时,也要增加农业投入,创造良好的务农条件和环境,来稳定他们的预期,为他们大显身手增动力、提信心。

  服务好种田“老把式”,培育好务农新农民,我们就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结出累累硕果。

阅读 ( )
分享到:
延边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所刊登的本网站原创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版权均为延边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所有,未经协议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延边新闻网Wap版、官方微博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篇通讯:再塑党的
阅读(2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4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61) 佚名
 
党的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
阅读(54) 佚名
 
习近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
阅读(62) 佚名
广告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动态|网站招聘|公益活动|联系我们|网站导航|网站荣誉|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 - 2017 Yb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