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省内|热线
时评|外媒|人物|网摘
视频|健康|网宣|公益|信息
足球|美食|农村|教育|公告
朝鲜族
长白山
2017-12-26 10:30:18 星期二
数字晨报 | 广告 | 好运传媒
首页>华声慈善 > 正文
磨老村的致富密码
更新时间2020-07-15 17:44:18      人民网
市民热线,我想说。
分享到:
 联系到陶品儒时,他正带着磨老村的阿姨去长沙做直播,推销村子的特色产品。

  陶品儒是个“90后”,出生于湖南长沙,2016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环境保护专业。在校期间,他曾担任过墨尔本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执行主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陶品儒接触到了扶贫工作,他和大学同学一起捐款两万余元,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这成了陶品儒与扶贫结缘的开始。

  如何更进一步参与精准扶贫、更好帮扶?2016年9月,陶品儒加入黑土麦田公益组织,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的磨老村进行扶贫工作。

  这一年,他24岁,刚下村时,面对着眼前自己并不熟悉的中国农村,陶品儒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要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目标清楚,但中间的路到底该如何走,他心里并没底。

  不了解,就从头开始了解,一点一点地摸索。陶品儒组织村民开会,先了解村子的基本情况。但这个会,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什么时候发钱?”“公益团队不就是带着钱来的吗?”会上,一个贫困户的提问给陶品儒带来了很大冲击。“首先要转变村民观念,小额资金带来的帮助是暂时的,要想真正带领村民脱贫,我们必须得‘授人以渔’。”

  通过去村民家中实地了解情况,陶品儒发现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苞谷酸。详细询问后得知,这是村民传承下来的一个饮食习惯,把玉米面和辣椒混合在一起,制作出一种名为苞谷酸的辣味调料以作为菜肴配料。这也是当地的饮食特色之一。

  这苞谷酸会不会成为脱贫突破口、带领村民致富?陶品儒决定试试。

  他从村民家中收集了30斤苞谷酸,在附近景区销售。惊喜的是,苞谷酸很受游客欢迎,很短时间内便售罄,这让陶品儒看到了希望。

  把“第一桶金”分给村民的时候,钱虽不多,但大家都很开心。为增加苞谷酸产量,陶品儒成立了生产合作社,建设厂房以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并在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销售。“我们要搞产业,需要选择有特色、有价值并且还有开发空间的产品,这也能给村民们带来一些新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性。”

  如今,这小小的苞谷酸已经给磨老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今年,陶品儒与团队还新增了米粉产品项目,进一步为村民拓展增收渠道。

  在陶品儒看来,公益组织的扶贫力量有限,只为村子带来短期收益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帮助村民摆脱贫困,需要从精神层面对其进行引导。“以前村里的阿姨生活很简单,种地、砍柴、喂猪……但现在她们有了更多选择,去苞谷酸工厂打工、学习更多职业技能。从一成不变到对新鲜事物有了认知要求,这样的转化很重要。”

  参与电商直播等扶贫新方式,也给村民们提供了新思路和新体验,让他们拥有了更多机会开阔眼界。在实践过程中,陶品儒看到了村民们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们之间的相处越来越融洽,也越来越和谐。这种相处方式跟一开始有了很大改变。”他说。

  陶品儒说,扶贫虽然很辛苦,但对自己来说意义非凡。“如果说贫困村民对于富裕、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张满分为100分的考卷,我们要做的就是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从1分到几十分、从及格分到优秀分,最后争取拿到满分。我知道,这并不容易,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但是,于我而言这个过程非常幸福,村子富起来,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一切的辛苦就都值得!”

阅读 ( )
分享到:
延边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所刊登的本网站原创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版权均为延边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所有,未经协议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延边新闻网Wap版、官方微博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篇通讯:再塑党的
阅读(2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4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61) 佚名
 
党的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
阅读(54) 佚名
 
习近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
阅读(62) 佚名
广告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动态|网站招聘|公益活动|联系我们|网站导航|网站荣誉|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 - 2017 Yb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