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省内|热线
时评|外媒|人物|网摘
视频|健康|网宣|公益|信息
足球|美食|农村|教育|公告
朝鲜族
长白山
2017-12-26 10:30:18 星期二
数字晨报 | 广告 | 好运传媒
首页>华声慈善 > 正文
百姓影像·脱贫路上:六十五岁开始的甜蜜梦想
更新时间2020-07-26 17:07:01      人民网
市民热线,我想说。
分享到:
 一双粗粝有力的手,一张黢黑刚毅的脸,一副挺得直直的腰板儿……王贞六看起来并不像70岁。他是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的村民,更是当地声名远扬的养蜂大户。

  可谁能想到,武陵山区里的王老汉,65岁才开始他的“甜蜜梦想”。

  早年间,王贞六一家的生活还不错。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出去打工四处碰壁,老伴多病,儿子因残疾没有劳动能力。靠着4亩玉米地,养猪养鸡,一年到头也就不到2000元的收入。

  这个家,王老汉扛不动了。2014年,王贞六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王贞六买了两桶蜜蜂,想靠养蜂赚一笔钱补贴家用,可他低估了养蜜蜂的难度,“没过多久,蜜蜂全跑了。”那时候的王贞六,每天紧锁眉头,在村里头溜达。

  2015年的一天,王贞六坐着客车,准备去邻近镇上碰碰运气找个工作。电话铃声打破了车里的宁静,是帮扶干部张孝华打来的:“老王,区扶贫办专门给贫困户开了养蜂技术培训班,你要不来听听?”立马招呼下车,王贞六一路奔回家里。

  经过一周的培训,赶着油菜花尾期,王贞六拿出2000元存款,又借了2000多元,买回6桶蜂,精心照料。躲过了初期蜜蜂“潜逃”,却没挨过蜜蜂的病症。气温陡然变化,王贞六没来得及让蜂箱转场,家里的蜜蜂只剩1桶。又是白忙活的一季!

  老伴劝他别再折腾了,可王贞六骨子里的倔劲儿上来了。吃饭的时候,书不离手,把培训班发的书都翻烂了。邻乡有几个养蜂大户,他也经常去请教。他还专门换了一部智能手机,学会了上网,遇到问题就随时上网查或微信求教。久而久之,他基本懂得了养蜂的技术,掌握了蜜蜂的生活习性。

  2015年底,8桶蜂发展成了18桶。到了2016年,镇上又给王贞六2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再加上找亲戚朋友借的1万多块,老王家养蜂规模发展到54桶。

  王贞六还学会了“追花”。五倍子花在高山,就上山追;家门口的乌桕开花,就赶回来。春天油菜花开,冬天最后一片花瓣落下,都少不了王贞六的身影。一年转场四五次,在山上一住就是大半年。

  经过多次转场和追花,2016年一共酿了700多斤蜜,王贞六的存折上,多了8万块。

  甜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17年205箱,收入20多万元,王贞六说:“这日子就像蜜一样甜。”

  富起来的王贞六没忘记身边的老乡,他拿着政府给的10万元发展资金,成立了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拿着自家的蜂箱,挨家挨户送给贫困户。上门指导、开坝坝会,王贞六帮助乡亲们规划养蜂数量、教授养蜂技巧。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的蜜蜂达到了270多桶,参加合作社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脱了贫。

  2019年,王贞六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他更有斗志了。

  如今,王贞六在自家院坝种上了枇杷、李子,补充蜜源,他用这10亩果树,探索实践“花—果—蜂蜜—中蜂培育”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午后的长凳上,老两口轻声聊着。王贞六感慨:“过去,我是泡在苦瓜水里,现在是掉进了蜂蜜罐里。”说完抹了抹湿润的眼角。妻子“嗯”了一声,笑得很甜。

阅读 ( )
分享到:
延边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所刊登的本网站原创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版权均为延边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所有,未经协议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延边新闻网Wap版、官方微博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篇通讯:再塑党的
阅读(2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4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61) 佚名
 
党的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
阅读(54) 佚名
 
习近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
阅读(62) 佚名
广告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动态|网站招聘|公益活动|联系我们|网站导航|网站荣誉|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 - 2017 Yb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