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省内|热线
时评|外媒|人物|网摘
视频|健康|网宣|公益|信息
足球|美食|农村|教育|公告
朝鲜族
长白山
2017-12-26 10:30:18 星期二
数字晨报 | 广告 | 好运传媒
首页>华声慈善 > 正文
种出新希望 绣出好生活
更新时间2020-08-07 16:57:44      人民网
市民热线,我想说。
分享到:
 7月是李子成熟的季节,沉甸甸的李子挂满枝头。“这个园子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树荫下,一头汗水的胡满良告诉记者。

  胡满良曾经是贫困户。他今年72岁,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扎如德仓嘎查农民,因为儿子和儿媳生病,老两口没有劳动能力,本来舒心的日子一下陷入困境。

  2016年,当地利用居民庭院大的特点发展庭院经济,胡满良又迎来新生活:以前,家里的大院子只种自家蔬菜,在嘎查干部帮助下种上了李子、灯笼果、油葵、中草药等。李子由帮扶干部负责包销,收获时如果市场价高于每斤3元,农民可自行出售;如果低于3元,由帮扶干部按照每斤3元的价格出资购买。

  “儿子儿媳看病、孙女上学,都有帮扶政策兜底,这庭院里挣的钱基本能攒下来。”胡满良感动地说。目前,科尔沁左翼中旗发展的庭院经济已完成11999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种植菜园3700多亩、田园7700多亩,种植果树6.6万棵,户均增收800元。

  近年来,针对不同贫困户特点,内蒙古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达1.9万个,将各类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到农户家。

  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盐碱地、山坡地多,不适宜发展庭院经济,怎么办?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刺绣,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纤细的绣花针在织网上穿梭,两朵鲜艳的牡丹呼之欲出。哈吐布其嘎查的农民刘孟兰,正在赶制一幅2米长的刺绣作品,“这幅刺绣是客户花5000元定制的,大概要绣20多天,这可不是一笔小钱,累点也值得。”

  刘孟兰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丈夫用7.5万元扶贫产业补贴养牛,2018年底全家顺利脱贫。为提高生活质量,年轻时就喜欢刺绣的刘孟兰响应号召,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刺绣培训班,如今已成刺绣高手,产品不愁销。“现在我家年收入六七万元,光刺绣就能挣一万多元。”刘孟兰笑言,我家小康生活是“绣”出来的。

  截至目前,科尔沁右翼中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00多期,培训绣工1.47万人次,全旗从事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2万人。

  脱贫奔小康,还得靠产业。选对了产业,成功几率就更大。在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为当地群众致富带来了希望。

  “开始种玉米,后来打零工,夫妻俩干了好几年,还只能勉强度日。”在商都县喇嘛板村,贫困户杨红娟为脱贫尝试了很多办法。2019年,县里建成马铃薯良繁基地,让杨红娟动了心。

  在乡里帮助下,杨红娟申请到扶贫贷款,承包了2座大棚,种植高品质原原种土豆,有了企业订单,销路不用愁。

  凭借虚心、细心和勤快,2019年,杨红娟一家挣了12万元。一年下来还清了贷款不说,还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小卖部和小吃店,被评选为商都县脱贫之星标兵户。今年,村里又新建了一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328座大棚中的240座承包给农户,杨红娟家又承包了2座。

  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还得因地制宜、用足优势。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依托传统,在马铃薯品种开发、种植、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精耕细作马铃薯产业。杨红娟说:“咱这儿的条件最适合种马铃薯,我们就坚定信心做好这篇文章,一准奔出好日子。”

阅读 ( )
分享到:
延边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所刊登的本网站原创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版权均为延边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所有,未经协议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延边新闻网Wap版、官方微博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篇通讯:再塑党的
阅读(2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4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61) 佚名
 
党的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
阅读(54) 佚名
 
习近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
阅读(62) 佚名
广告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动态|网站招聘|公益活动|联系我们|网站导航|网站荣誉|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 - 2017 Yb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