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省内|热线
时评|外媒|人物|网摘
视频|健康|网宣|公益|信息
足球|美食|农村|教育|公告
朝鲜族
长白山
2017-12-26 10:30:18 星期二
数字晨报 | 广告 | 好运传媒
首页>华声慈善 > 正文
山里娃上学美美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更新时间2020-08-18 21:38:15      人民网
市民热线,我想说。
分享到:
       拔穷根,奔小康,乡村教师是山里孩子走出山旮旯的领路人。

  19岁那年,我来到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支教,用一支粉笔开启了教书生涯。原本怀揣理想而来,可到学校里一看,教室四面透风,操场一片荒芜。加之地处海拔近千米的山坳中,距县城100多里路,回趟南昌老家得辗转一天。父母的心疼和不理解曾令我动摇,但学生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却深深印刻在我心里。

  山花开了,学生给我采来最香的一束;山果熟了,学生为我摘来最甜的一捧。生病时,学生把鸡蛋塞到我手中。学生们有情,乡亲们有义,我把大山当成了自己的家。学校不通班车,我就挑着扁担走20多里山路,把课本和文具运上山。通过点滴努力,读书改变命运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时光荏苒,我教过的1000多名学生相继走出大山。其中,廖作英、涂莎母女俩还先后成为教师,与我同行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廖作英是我带的第一批学生,那时才7岁的她,甜甜地喊我“支姐姐”。后来,她的女儿涂莎也成了我班上的学生,我便成为小姑娘口中的“支妈妈”。如今,她们母女俩都站上了讲台。一年一年我的班上迎来新的学生,孩子们对我的称呼也变成了“支奶奶”。

  40年前,我走进了大山;40年后,我依然在这里。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成才,我看着他们走出大山,更目睹了乡村教育的巨变。

  过去,几块木板拼接在一起,刷上墨汁便成了黑板。一堂课讲下来,手指都染黑了。遇到雨天,木板回潮,粉笔写上去,只留下一道道模糊的笔画。如今,触控笔、智能电子白板等成了课堂新装备,手指轻轻一点,图片、视频悉数弹出,山里娃享受到了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

  过去,孩子们翻山越岭来上学,崎岖的羊肠小道坑坑洼洼,一下雨便泥泞不堪。没等到学校,鞋子先大了一圈,教室门口专门备了块铁片,孩子们刮了鞋子上的泥巴才进教室。如今,宽敞的水泥路延伸到了每一个村民小组,太阳能路灯从村头亮到村尾。孩子们的上学路更加安全通畅,再也不必起早贪黑绕远路了。

  过去,操场是一片光秃秃的砂石地,一刮风便尘土飞扬。体育器材少,学生们只能跳皮筋、丢沙包,课余生活很单调。如今,塑胶跑道进校园,孩子们可以尽情奔跑,操场上还竖起了篮球架,摆上了乒乓球台,修葺一新的校舍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

  过去,有的孩子因交不上学杂费而没来报到,我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尽可能筹钱垫付。如今,“两免一补”政策消除了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营养改善计划”让娃娃们吃上热腾腾的免费午餐,越来越多的山里娃带着自信走进学校。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乡村教育实现了巨大转变。

  (作者为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白洋组教学点教师,本报记者戴林峰整理)

阅读 ( )
分享到:
延边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所刊登的本网站原创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版权均为延边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所有,未经协议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延边新闻网Wap版、官方微博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篇通讯:再塑党的
阅读(2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40) 佚名
 
吉林代表团讨论十九大报告
阅读(61) 佚名
 
党的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
阅读(54) 佚名
 
习近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
阅读(62) 佚名
广告服务|关于我们|网站动态|网站招聘|公益活动|联系我们|网站导航|网站荣誉|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7 - 2017 Yb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